
施朱施粉色俱好,
倾国倾城艳不同。
疑是蕊宫双姊妹,
一时携手嫁东风。
他的工笔画,雕青嵌绿、富丽绚彩,明艳却不失清逸,细微之处尤可见真章;
他的瘦金体,用笔细劲、瘦硬有神,至瘦而不失其肉,大字尤可见风姿绰约;
当工笔画与瘦金体结合,又是怎样一番景象?
于非闇
(1889-1959)
于非闇(1889年3月22日—1959年7月3日),原名于魁照,后改名于照,字仰枢,别署非闇,又号闲人、闻人、老非,近现代中国画家。原籍山东蓬莱,出生于北京,自幼得书画家传。1912年入师范学校学习,后任教于私立师范校、私立华北大学美术系。兼任古物陈列所附设国画研究馆导师。1935年起专攻工笔花鸟画。是近现代中国画史上致力于工笔花鸟画研究与创作,并有着重要成就的画家。1949年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、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、北京画院副院长。
LOT884
于非闇 蝶恋花 轴
1934年
设色纸本 卷轴
尺寸:94x32cm
题识:施朱施粉色俱好,倾国倾城艳不同。疑是蕊宫双姊妹,一时携手嫁东风。丙子春日非厂。
钤印:于照之印(白文)、非人居士(朱文)
本幅取宋人诗意,写樱花白带翠、粉樱两品种初春绽放之姿。画中见枝舞翻袖,叶妆展眉,苔石亦呈摆蘯,蛱蝶一只逆风而飞,夹翅而舒展,上有两只蜜蜂欲落花蕊而采之,衬出初春时春暖乍现之意。对照本幅写于丙子年春日(1936),正京城大雪之后初暖还寒,万物复苏而虫蝶芳飞,此情此景引得画家心中犹喜而迻录其貌于画中。
于氏作画选用材料、颜料极尽讲究,画樱瓣、樱蕊以自藏旧洋红,配以白粉,得鲜浮灵动般色泽;翠枝延伸,嫩芽初发,青石作底,相互衬托,益显鲜明。本幅带写生之意,但诸多细节仍保留两宋缂丝装饰之美。于氏极为推崇朱克柔、沈子蕃缂丝,以其优美婉丽,不失自然之趣。四十年代以后,画家笔下花蕊,则写生多于古意了。
此幅布局上蝶安逸而蜂噪动,两者绕花而飞经毫不乱,技巧上蝶工笔细染,翅膀画出鳞粉片片质感蜜蜂翅膀表现抖动姿态,仿佛让观者听到嗡嗡声音。作者以高超拔法转化为画面,是对日常生活有着体察入微的观察,才可把握如此动人的形象。实令观者啧喷稀奇。
此幅作品构图简洁明快,桃花枝干用线勾勒爽健流丽,富于质感变化。花朵描绘笔精而色妙。局部厚叠是宋院传承的浓粉画法,花蕊局部竟然可以分辨出丰富的色层关系。可畏花香浓浓出画外。
文人的生活情趣常常寄托于金石字画等文玩中,于非闇也不例外。书香世家的家庭环境助于于非闇的兴趣培养。于家祖上三代都是清朝举人,均以教书为生,于非闇从小耳濡目染,接受了来自祖父和父亲的文化熏陶,对诗文和书画篆刻非常感兴趣。1908年,于非闇在满蒙高等学堂读书时,还曾随日籍教员学过素描水彩等泰西画法(油画技法)。辛亥革命那年,22岁的于非闇改回山东蓬莱原籍,开始向民间画师王润暄先生学画花鸟、草虫,并学习饲养昆虫及研制颜料之法。此后,于非闇曾广泛地涉猎过山水、花鸟,工笔、简笔,以半工半简、勾花点叶的花卉居多。自1935年始,于非闇把艺术的重心移向了工笔,从内因讲,这是“由博及约”的艺术规律使然,也是艺术家“发现自己把握自己”的结果。此时的于非闇已是不惑之年,起步虽晚,成就却大,所绘工笔花鸟,雕青嵌绿、富丽绚彩,而白描的兰竹水仙也是清逸绝伦。到了20世纪40年代,于非闇的名声竟可与张大千同相辉映。
1956年于非闇在家中作画,牛畏予摄。
于非闇曾论:“近世高谈宋元画,等而上之,曰唐画,曰六朝画,惜吾所见者少,不敢妄指六朝,唐,五代画如何如何。精能之上有神品,其含义要眇,最耐人寻味者,要以元末清初诸逸民野老所作,往往使人静对;热念都消,直欲呼出而一话沧桑也。唐宋之画,非不能见,见而令人气沮,令人生疑,令人不安,而南渡之作,益臻颓废,工巧而至于穷极,画道微矣。”于氏斥唐宋而崇“元末清初诸逸民野老”,显然是受到“四僧”流行风尚的影响。此时,于非闇的审美趣味从早先的“四王”转向“四僧”,且对石涛有过一段时间的关注,他说,“石涛画,吾以气韵辨之,每奇中”。
1937年于非闇(左三)与张大千(左一)、钱桐(左二)等合影于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室前
此外,张大千对他的启发亦不容忽视。于非闇与张大千是莫逆之交,于非闇曾为张大千代言与徐燕孙笔战,张大千也时常关注于非闇的绘画艺术。据包立民先生考证,张大千曾劝于非闇弃小写转工笔,专攻双勾花鸟画,并配以瘦金书题款,于非闇听了他的意见,便致力于此,逐步形成了于派工笔花鸟画的样式和语言,并为大师。